作为杭州市钱塘区的躺睡试点学校,今年五一假期后,幸福河小学35个班,1555个学生全部躺下来,睡午觉。
(相关资料图)
在躺睡这件事上,这所小学走在了杭州市的前列,并且成为了浙江“双减”十佳样本。
2021年5月起,聚焦“双减”护身心,幸福河小学首推躺睡1.0版本——垫子躺睡,到2022年5月升级到躺睡2.0版本——帐篷躺睡,今年该校又推出幸福躺睡3.0版本——花式躺睡,目的就是为了能实现全员优质躺睡。
“这两年,我的购物车里,全是各种躺睡用品!”杭州市幸福河小学校长周虹告诉记者,“做到100%‘躺得下’,实现‘睡得好’,里面的学问很大,不少难关需要过。”
空间开发、用品选择、人员安排、流程确定、文化营造……从1.0版本走到3.0版本,也许能给更多学校提供一个“躺睡自由”可实践样本。
开发躺睡空间
想实现全员优质躺睡,午睡空间的开发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教室、体育馆、图书馆、音乐教室、社团活动室、走廊……记者走进幸福河小学,目之所及,学校遍地都是“躺睡室”。
普通教室原有的课座椅,是安排躺睡的最大障碍,老师们决定,这里解决一半学生躺睡,另一半学生则需要开发校园其他场所进行躺睡,学校的图书馆、音乐专用教室、社团教室等都成了午睡辅助空间。
普通教室的躺睡在教室后侧,容纳20人,以男生为主;音乐教室容纳4个班;社团教室容纳一个班44人……腾挪转移一通后,校园空间得到了最大利用,让全员躺睡成为可能。
选择躺睡用品
确定了躺睡空间,紧接着就是躺睡用品问题。
在幸福河小学,记者看到了不下十种躺睡用品,都是老师们买来实测的。在一张精简的实测表上,躺睡用品被分成了两大类8种方式:折叠床、躺睡垫、躺睡柜、躺睡椅等基础类,适用于公共空间、专用教室少的学校;帐篷、沙发床、懒人睡垫、双面床垫等特色类,适用于公共空间大、专用教室多的学校。
在普通教室,躺睡用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比如移动少量的课桌就能放下,比如收纳时体积小。经过多方考察和比较,折叠床就比较适合普通教室。
常规尺寸的折叠床一般针对成人设计,展开时有60*190厘米大小,小学生年龄6~12岁,身高120~160厘米,不同年级的学生身高相差悬殊。老师们便和厂家沟通,根据学生实际身高情况,最终确定两个尺寸:55*140厘米作为低段孩子的午睡床,55*160厘米作为高段学生的午睡床。尺寸的缩减为普通教室作为躺睡区,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安排躺睡人员
“戴眼罩,不说话,静入眠;不蒙头,不趴睡,枕放正,盖好被……”各个躺睡区域,为了保证大家好好休息,管理人员也要上岗。
目前,幸福河小学的做法是:每个普通教室安排本班男生午睡,由班主任老师管理;相邻两个班级的女生组合成一个新的临时午睡班级,移动到其他的专用区域躺睡,由副班主任轮流管理。
这样安排既考虑到性别不同,又考虑到多数情况下男生较为调皮,适合在本班教室,女生较为安静,适合采用两班组合管理。
三楼图书馆的帐篷躺睡特色区,因使用帐篷躺睡,本就有相对的空间私密性,所以还是沿用原先3个班级整体午睡,保持相对稳定。
确定躺睡流程
如何使午睡更具科学性?多方咨询后,周虹校长发现,午睡的最佳时间段是11点到13点,在这段时间安排午睡,能有效解决学生午间学习疲乏无力的问题。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午睡时长控制在40分钟左右最佳,超过1个小时反而更容易犯困。
最终,学校将午睡时间定为周一至周五每日12:30~13:10,每天40分钟。
此外,为提高午睡质量,学校做足了“前伸后展”,睡前5分钟,看书、听音乐、闭眼;睡中40分钟,安静休息;醒后5分钟,整理床铺,做课间操。
>>>说开去
怎么躺?各地在尝试
其实,关于中小学生午睡的问题,一直很受重视。这两年,全国各地关于如何午休躺睡的做法也是层出不穷。
●躺睡椅
深圳南外集团大冲学校在教室里安置了“智能午休桌椅”,可以瞬间完成从课桌椅到午休场景的切换。参照国家身高体重标准,这套课桌椅有五档,能满足身高100~180厘米、体重40~180斤的学生使用,可覆盖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
●躺睡室
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的普通教室一到中午就变身宿舍,所有桌椅统一堆放至中间区域,蓝色为男生午休区,红色为女生午休区,连折叠午睡垫、窗帘等设施也都进行了对应的颜色搭配。
●躺睡柜
山东省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有一排崭新的蓝白色储物小橱柜。午休时间,小朋友可以轻轻拉开橱柜下方,“秒变”成一张午休小床,整个教室也成了安静宽敞的午休室。
●躺睡楼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红花套中学,是可以寄宿的学校,但因为生源减少,一部分寝室楼空了出来,学校添置了50多套床,让165名学生躺睡,还增加了值守长、值日教师的巡查力度。
●躺睡课
济南市槐荫区锦绣城小学设置了特色“午休课”,学生们铺好床铺后,先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背诵诗词,有的观看中草药的生长情况,有的玩些传统小游戏。每一项“午休课”被写入课程表。到了午休时间,老师会拉上窗帘,学生们开始入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