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陈正洋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郑州北龙湖畔的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就是一项为郑州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工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项目正式开建,目前,已进入钢结构施工阶段,将于2024年底建成。
作为未来的人才创新高地,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有多“高大上”?建成后将如何助力我省发展?
【探访】
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项目建设,进入最具挑战阶段
日前,顶端新闻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龙湖中环路与龙源西三街交叉口,这里正是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项目所在地。
现场,园区地面上堆满了尺寸巨大的钢材,数十名工人们正在进行焊接工作,几辆吊臂车也处在工作状态。
站在高处俯瞰,顶端新闻记者发现,该项目主要由多幢建筑组成,这些建筑主体结构均已封顶,形状四方规整,颇具对称之美。
其中,“镶嵌”在一座大楼中央的巨大“漏斗”格外引人注目——这幢“漏斗”结构的建筑,由24根两人合抱粗的斜柱,以超过70度的角度向外撑开,从地面直通顶层。
据介绍,这个“漏斗”建筑是纯钢结构,跨度50.4米,高44.7米,每根支撑钢柱直径超过1米,结构总用钢量约4000吨,它不仅是主体建筑的环形中庭,还将支撑起一面巨大的圆形玻璃穹顶。建成后,人们可从地面拾级盘旋而上,寓意将四方人才汇聚于此。
“穹顶钢骨架的施工比较复杂,由于‘漏斗’形钢结构直径下方小上方大,无法实现整体拼装,我们只能将骨架分成多个小部分,一块一块提升到40多米的空中进行安装,属于超危大工程”,项目总工吕杨表示,目前,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已进入钢结构施工阶段,同时,这也是整个工程最具挑战的阶段。
【特点】
A、总投资近30亿元,大小相当于10个足球场
除了内嵌在建筑内的“漏斗”风格独特外,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内其他建筑也很有特色。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总建筑面积约28.5万平方米,总投资29.5亿元,占地超过7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园区内四座建筑分工明确,2号、4号楼为主体建筑,分别是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和全球人才创新园,1号、3号楼则为附属建筑,提供办公及住宿服务。
在外形上,四幢建筑设计风格规则方正,墙壁统一用玻璃包裹,就像是四块闪闪发光的电脑芯片。朴实的外表下蕴含着精妙的设计和强大的性能,正如人才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一样,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将作为“心脏”,为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外表方正朴实,内心灵动开放,也恰恰体现着郑州独特的城市性格。
除地上建筑外,园区地下也别有洞天。园区中央还设有一座下沉式露天广场,广场中预留有绿化池,绿植将从6米深的地下延伸至地上,让园区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充满设计感。
B、下沉式广场直通地铁四号线,出站即入园
便捷的交通对于揽才、留才,也有很大助力。
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项目位于中原科技城核心地带,建于地铁4号线上,北邻中原科技城小微企业园,南靠中原科技城科技创新园,打通了北龙湖和魏河间的空间脉络,连接中原科技城各个部位,区位优势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的下沉广场直通地铁4号线龙湖中环北站,出站即入园,大大方便了人们来此工作、游览的交通出行。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计划建设人才市场服务大厅、人才活动交流中心、中原科技城规划展厅、共享服务交流大厅、孵化办公区等。建成后,具体规划还会根据入驻企业和人才需求进行调整。
【观点】
可瞄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领域聚集人才
谈到建设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项目的意义时,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对郑州市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带动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学、人才教育等核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好后,可从哪些方面发力,“助攻”我省发展?
对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有着自己的看法,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人才的聚集。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作为中原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应该打造一个创业人才高度聚集的空间。
“聚集创业人才,必须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定位和方向越是契合我省发展的需求,人才聚集就越容易成功。”
耿明斋建议,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可以瞄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产业三大领域聚集人才,这些领域都是目前河南相对薄弱,但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
同时,他也提醒,在政策方面,要落实好省市政府相关人才政策,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需结合实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不能“悬在空中”。
硬件设施方面,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想要留住人才,就要为人才配备相应的创新创业条件,如集办公、住宿、医疗等一体的服务环境,并且能让人才以更优惠的方式享受到这些服务。
人才来源上,中原科技城人才创业园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更要瞄准省内。“豫籍人才都有很浓的家乡情结”,耿明斋表示,如果政策、硬件和服务满足条件,他们是最容易、最愿意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的。